發布時間:2017-04-10 瀏覽量:
電線桿上長出了“眼睛”、“耳朵”和“鼻子”,看得到違規,聽得到噪音,聞得到粉塵;混凝土底板不用人管,自己也能“量體溫”;高支模全身遍布“末梢神經”,一有異常就發出警報;塔吊們揮舞著“長臂”,和諧地跳起群舞,再也不“打架”……
隨著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快速發展,建筑工地安全事故頻發、建筑質量、工地揚塵、噪聲擾民等問題隨之而來,安全施工、綠色施工、文明施工成為政府部門的監管“痛點”,“智慧工地”因此應運而生。
用智慧平臺改變城市生活
建筑垃圾及時得到清理,工地信息實時得到掌握,輕點手機就知道項目進度……這是智慧工地平臺建成后,當地市民生活發生的一些變化。
近年來,通過智慧工地平臺推進各城市建設工程文明施工水平,實現工程管理的可感知、可透視、可量測。遠程監控、在線辦公、環保檢測、智能建筑,這些技術被引入智慧工地中。
工程噪音、揚塵超標,工地安全需要把控,項目人員需要管理,極端氣候提前預警、五方責任信息存檔等等,這些與建筑工程息息相關的問題,都可通過智慧工地平臺,實現高效精細化管理和實時動態更新。
“北斗+智慧工地”利用先進的信息化手段建立施工企業、人員、項目、設備“四位一體”的建筑施工安全生產監管信息平臺——整合工地信息化行業優質資源,為政府職能部門提供信息化監管手段,也為施工企業提供信息化管理支撐。
通過安裝在建筑施工作業現場的各類感應裝置,構建智能監控和防范體系,就能有效彌補傳統方法和技術在監管中的缺陷,實現對人、機、料、法、環的全方位實時監控,變被動“監督”為主動“監控”。
北斗高精度應用
基于北斗地基增強技術,提供厘米級、毫米級的高精度定位數據,立體定位車輛位置。運用在地面沉降、施工人員的監管、基坑有滑移、施工車輛、工程機械安全控制應用等方面實現信息化管理。全方位對施工現場進行定位監管,避免建筑安全事故的發生,減少人員生命和財產損失。
物聯網可視化監管
借助射頻識別(RFID)、感應器、全球導航定位技術、激光掃描器等信息傳感設備,并嚴格按照工程項目之前設置、規劃好的協議將其中各項要素、物品進行通訊連接,最終以實現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
促使設備和信息的互聯互通和遠程共享,利用互聯網的海量數據進行項目精細化和標準化管理,滿足監管部門對所監管工地,企業對下屬建筑工地的可視化遠程監控。
工地云端數據共享
該平臺匯集了建筑工地相關的各種信息:人員管理、設備監控數據、施工環境監測數據等信息,可以通過基礎設施服務、平臺服務、軟件服務和智能硬件等方式,為智慧工地建設提供全方位的數據支撐與應用服務。
智慧工地離不開“端+云+大數據”。所謂“端”是現場IT應用的最大特征,端有三類:PC、移動和智能硬件;而云是后臺——項目管理協同平臺;大數據是體現。因此,智慧工地具有共享建筑工程各方面信息資源能力,達到信息化管理、精細化管理、和諧建設以及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智能監控應用擴展
北斗+智慧工地管理平臺能夠實現實時圖像點播、遠程控制、圖像存儲和備份、歷史圖像的檢索和回收。視頻監控可以覆蓋工地各個角落,做到監控無死角,最大限度地發揮視頻監控的作用與應用能力,使得監控系統具有更高的智能化和使用率,提升施工現場安全防范工作的效率。
通過北斗+智慧工地管理平臺,能夠真正的實現工地的信息化、全智能化。在充分利用物聯網技術的基礎之下,不斷促使著工地現場工程施工的各個環節相互交替、相互管理,最終高效的滿足與實現了工地工程施工建設項目的綠色、智能、低碳、集約化的精細智慧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