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7-12-20 瀏覽量:
近日,由ETCP智慧停車產業研究院與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聯合推出的《2017中國智慧停車行業大數據報告》(下稱“報告”)在京發布。報告長達近百頁,重點選取了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重慶、蘇州、成都、武漢、西安、長沙等十大核心城市進行大數據分析研究,多維度把脈智慧停車行業并展望未來發展趨勢。
報告指出,十大核心城市,成都停車最難,此外,武漢、長沙、西安、蘇州、重慶的停車難度系數,都要高于北、上、深、廣。
研究表明,2017年傳統停車位數量達到8000萬以上,而停車位的需求數量則高達2.8億,預測2020年這一數字將達到3.7億,供需缺口進一步加大。
要緩解停車供需矛盾,光靠加大車位的供應量還遠遠不夠。報告指出,2016年我國停車缺口率達到50%,而平均空置率也達到51.3%,現有的車位并沒有充分利用起來。
其中,上海和重慶的現有車位使用率分別只有40%和48%。假如能夠將這兩個城市的車位使用率提升到80%,那么到2019年,即使不再新建停車場,也能滿足城市對車位的全部需求。
因此,提高車位利用率對于緩解停車矛盾的重要性,絕不亞于新建停車場。
除了供需矛盾突出、現存車位利用率不足,傳統停車行業還長期存在“小散亂”的問題,且普遍智能化程度較低,令停車體驗和車場管理效率難以提升,加劇了停車難現象。
智慧停車正是在市場需求的強烈召喚下應運而生。報告認為,傳統停車場不足以滿足巨大的市場需求,是智慧停車行業發展的主要驅動因素。智慧停車核心價值在于打通停車場信息孤島,引導車輛停向空閑車位,有效提升車位利用率,緩解停車難。
除了市場驅動以外,技術發展、政策利好,是驅動智慧停車行業發展的另外兩大因素。
物聯網、車牌識別、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等技術的發展,為智慧停車行業的飛速發展提供動力。政府愈發重視停車智能化和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相關政策密集落地,為智慧停車行業的發展提供了重大利好。
具體來看,以商業綜合體停車場為例,報告指出,商業綜合體停車場在數據上存在三大特征,對應業態三大痛點:高峰期車流量為平均水平的1.9倍,高峰期擁堵嚴重;日均使用率僅為37%,閑時利用率不高;車主找車時長為平均標準的4-6倍,車主體驗亟待優化。
對此,報告提出對應的運營管理優化方案:利用車位引導/夜間長租等方式優化車位配置,提升日均使用率,增加整體營收;通過視頻車位引導/反向尋車系統,單車次平均節約10分鐘找車時間,優化車主體驗;對接商家優免系統,提升其用戶管理數字化水平;量化停車行為及用戶信息,助力精準營銷。
北京通州某商業綜合體在采用上述方案進行智慧化改造后,實現人力成本節約40%;車流量增加14%;周轉車次提升6%;電子支付率提高了6倍,大幅提升了車輛進出場效率。
此外,報告還從車主角度,針對不同城市、不同場景、不同族群車主的停車行為數據進行多維度分析,旨在幫助提升停車場的建設和運營水準,并為城市規劃部門從整體上優化城市交通、改善出行環境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