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6-04-06 瀏覽量:
昨日光谷某路段,自動駕駛車在設置的路線上快速行駛、變道、轉彎,駕駛位的工作人員表情輕松,基本不用管。
不到5萬元改造完成的漢版自動駕駛車,已能在武漢三環線的復雜路況中安全行駛,改造成本僅是谷歌無人車一個激光雷達的費用。通過技術水平和商業模式的突破,武漢企業正在加快推動自動駕駛車產業化進程。
昨日武漢依迅電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宣布,其聯合武漢大學共同開發的北斗自動駕駛技術實現重大突破,利用低成本、高精度北斗定位技術和輔助系統,可將普通小汽車自動化駕駛的改造成本降至5萬元以下。
昨日上午,長江日報記者受邀乘坐體驗該自動駕駛車。這輛由東風風神A60改裝的自動駕駛車,沿著三環線,以30-80公里不等的時速,花了近50分鐘,在光谷二路和武漢火車站之間跑了個來回,安全行駛58.2公里。
負責行車電腦監測的李明博士介紹,依托北斗高精度定位及5G通信技術,車輛可通過網絡實時信號自動駕駛,并對交通狀況作出反應,“就是使用移動網絡流量,配合北斗導航進行交互、定位,今天跑了幾個來回,用了2.6G流量”。
據悉,目前主流自動駕駛技術主要依賴地圖完成,需要提前測繪高精度地圖,再導入行車電腦,指導車輛實現自動駕駛,以谷歌、百度為代表的眾多地圖企業都是這一技術路線。此外,自動駕駛車的硬件改造費用極為昂貴,以國內為例,多數亮相的自動駕駛車全車改造費用均不低于五六十萬元。
公司董事長付誠介紹,依迅的北斗互聯自動駕駛技術,是利用互聯網共享、分享的網絡特性,僅采用普通導航地圖進行線路引導,通過雙目識別相機以及輔助雷達,實時采集和處理行駛環境和路況。經過反復調整和試驗,依迅將單車改造成本控制在5萬元以下,僅是谷歌無人車一個普通激光雷達的費用。
在商業模式上,依迅結合國內車廠、汽車零部件廠、科研機構及運營服務商,形成一套可落地的自動安全駕駛系統,通過提供移動位置服務,加速推進自動駕駛車的產業化進程。
據介紹,依迅自動駕駛技術通過上路驗證后,還將進一步完善算法,目前已與蘇州工業園達成合作意向,將在兩個月后投入小規模運行,通過改造新能源車,實現園區內車輛自動駕駛、分時租賃。
依迅公司成立于2003年,是一家專注于GNSS(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產品及LBS(移動位置服務)運營的高新技術企業。公司致力于衛星導航定位產品及運營服務系統的研發、生產與銷售,業務涵蓋GIS(地理信息系統)、LBS運營、北斗應用板塊。
2萬元相機實現20萬元激光雷達功能
“技術突破,配合商業模式創新,讓自動駕駛車盡快降低成本,才能進一步推動產業化?!惫径麻L付誠介紹,3年前公司立足于這一產業化方向進行研發,目前發布的北斗互聯自動駕駛技術可從多個方面降低成本。
首先,依迅通過4G/5G網絡與北斗高精度實時聯動,不需提前測繪地圖,通過雙接收機、雙天線、CORS站網絡地基增強等方式,就能解決厘米級定位精度的問題。此前,傳統的單純靠GPS或北斗定位的技術,至少需要2000美金以上才能解決厘米級定位精度問題,依迅的定位技術僅需千元左右就能替代,實現自動駕駛的低成本和可商用。
其次,車上也不再攜帶大型計算電腦,而是將龐大數據計算和存儲功能從車端移植到依迅公司的后臺云端,單車應用成本大大降低,也更可靠。而且,通過多輛自動駕駛車輛道路信息共享,車輛還會越開越聰明,“如同阿爾法狗一樣,通過機器學習,機器新手司機能成長為資深駕駛員”。
此外,降低自動駕駛車的硬件改造成本。此前,自動駕駛車多采用64線激光雷達、高精度慣性制導及大量傳感器等,這些配件多是高精度甚至達到軍用級,價格高昂。依迅的解決路徑是,用低成本方案進行替代。
付誠介紹,比如用普通電子陀螺儀替代光纖、機械陀螺儀,“前者成本幾塊錢,精度只有1度左右,后者需要二三十萬元,精度可達到0.3-0.4度,但實際行車中不需要如此高的精度”。
依迅還聯合武漢大學計算機學院開發出“雙目相機車道線識別與障礙物規避技術”,用2萬多元的雙目相機,結合千元以內的毫米波雷達、幾百元的超聲波雷達,就能實現20多萬元的64線激光雷達可實現的功能。
“公司還在開發手機APP,未來,隨著移動互聯網資費進一步降低,完全可以實現手機對車輛的遙控”,付誠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