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3-04 瀏覽量:
近日,《經濟日報》刊發兩會特刊《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取得重要進展——代表委員暢談過去一年成就》,《長江云新聞》刊發文章《牢記總書記的囑托丨聽!春天的回響》,全國政協委員、武漢依迅北斗時空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付誠接受了采訪,強化科技創新,拓展市場應用,持續推進北斗產業高質量發展。
經濟日報
付誠委員——創新驅動搶占先機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科技事業取得巨大進展,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不斷加強。“我們鍛造了更多支撐國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獨門絕技’,國產研發跑出加速度。”全國政協委員、武漢依迅北斗時空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付誠說,關鍵核心技術實現突破,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壯大,載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測、超級計算機、大飛機制造等領域取得的重大成果,帶動了我國關鍵元器件、軟件、設備、材料等研發從“跟跑”逐步邁入與國際先進水平“并跑”的階段。
付誠委員所創辦的武漢依迅北斗時空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是北斗科技產業中的一家企業?!氨倍废到y是我國自主創新的結晶,在研發的過程中,我們切身體會到了被‘卡脖子’有多難受。北斗三號的技術攻關歷經多年,400多家單位、30余萬科技人員集智攻關,攻克了160多項關鍵核心技術,突破500余種器部件國產化研制,北斗三號衛星核心器部件國產化率達到100%,基本形成了自主研制的產業鏈供應鏈?!备墩\委員表示,經歷了整個北斗系統科研攻關、突破發展瓶頸的過程,更加堅定了我們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決心和信心。
當前,國產研發正處在由大變強、爬坡過坎的重要關口。付誠委員表示,北斗產業、智能制造、復合新材、氫能源等一批高科技含量的新型產業,正逐漸壯大,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動能。但是,我國在關鍵核心技術、產業基礎能力、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等方面還存在短板,需要進一步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沉下心去提升產業科技創新能力。
“高質量發展就像一場‘接力賽’,新質生產力是賽程中的‘交接棒’,誰能抓住機遇先行提速,拿穩‘交接棒’,誰就能占得先機、贏得優勢,掌握競爭和發展的主動權?!备墩\委員認為,航空航天、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是科技創新和推動制造業發展的重要方向。布局新產業、搶占新賽道、研發新技術是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對于企業而言,要搶抓新興產業、未來產業新機遇,圍繞人形機器人、生物醫藥、新材料、量子等領域,加快建設布局一批產業項目,推動國產研發持續跑出加速度。
長江云新聞
牢記總書記的囑托丨聽!春天的回響
有能力、有條件的民營企業要加強自主創新,在推進科技自立自強和科技成果轉化中發揮更大作用。
——2023年3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四屆一次會議的民建、工商聯界委員,并參加聯組會,聽取意見和建議
“我希望中國北斗走向世界服務全球!”
全國政協委員 付誠
作為一名在北斗領域摸索研究了二十多年的“北斗人”,今年全國兩會,全國政協委員、武漢依迅北斗時空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付誠帶來的多份提案中,兩份提案均與北斗產業相關,分別是《關于更好地推動“三化”北斗系統的建議》《關于加強北斗產業鏈供應鏈數據安全的建議》。
“身為一名‘北斗人’,我的畢生夢想就是希望中國北斗能盡快走向世界服務全球?!备墩\表示,“我們必須承擔起科技創新自立自強的光榮使命,著力突破一批關鍵‘卡脖子’技術,為做中國北斗應用推廣的踐行者不懈努力?!?/p>
再次回憶起2023年3月6日那天,習近平總書記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四屆一次會議的民建、工商聯界委員,當時在現場聆聽重要講話的付誠依然覺得非常振奮和難忘。
“總書記在講話中特別強調,有能力、有條件的民營企業要加強自主創新,在推進科技自立自強和科技成果轉化中發揮更大作用。這讓我倍受鼓舞、倍感振奮、倍增信心?!痹诟墩\眼中,科技自立自強已經不僅是技術層面的競賽,更是關乎國家安全、經濟安全的基礎?!翱倳浀闹v話,為我們廣大民營企業家指明了未來的努力方向,我們要做中國北斗建設者和推動者?!?/p>
2023年年底,依迅北斗正式推出業內首款單北斗高精度智能網聯終端。單北斗高精度智能網聯終端單獨接收北斗衛星導航系統信號,定位精度高、啟動速度快,憑借單北斗系統獨立定位能力,可確保車輛位置信息的安全性,提供全時空、全場景、高精度的多源感知與時空智能服務。
“民營企業是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付誠說,下一步,將時刻牢記總書記的殷殷囑托,弘揚好新時代北斗精神,把加強科技創新作為企業發展的重中之重。
關于依迅
武漢依迅北斗時空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依迅北斗)是一家致力于北斗+時空智能領域芯片、板卡、終端等軟硬件的研發、生產與銷售為一體的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先后入選2021年國家級服務型制造示范企業、2021年國家物聯網關鍵技術創新示范企業、2021年工信部“5G+北斗試點項目”企業、2022年國家級“專精特新”重點小巨人企業,公司建有“省級企業技術中心”、“省級工業設計中心”,與武漢大學、華中農業大學等高校共建有“博士后流動工作站”、“專家科創工作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