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6-11-25 瀏覽量:
近日,我國已經啟動車用77-81GHz毫米波雷達無線技術和頻率劃分研究試驗工作。此外,工業和信息化部委托車載信息服務產業應用聯盟(TIAA)和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開展基于自主知識產權、用于智能交通車車通信的LTE-V無線技術和頻率劃分研究試驗工作。這些均表明中國已經開始全面布局基于5G的自主車車通信技術。
5G自主車車通信帶動無人駕駛
據介紹,車載信息服務產業應用聯盟(TIAA)負責三個市的研究試驗工作——吉林省長春市、湖北省武漢市、重慶市;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負責四個市的研究試驗工作——北京市、上海市、浙江省杭州市、重慶市。以上六個省市的研究試驗工作,是在工業和信息化部“基于移動寬帶物聯網的智能汽車和智慧交通應用示范”基礎上,中國產業部門積極支持自主智能交通技術創新應用的又一重要大動作。
基于5G的自主車車通信技術,對汽車自動駕駛及無人駕駛至關重要。具體而言,無人駕駛汽車需要通過傳感器等“看”或“感知”到外部環境后,才能自動規劃行車路線并控制車輛到達預定目標。且實現汽車自動駕駛乃至無人駕駛,白天簡單、白天復雜、夜間簡單、夜間復雜的四種氣象條件均保證100%可靠行駛,因此需要通信技術和其他技術相配合。
車載信息服務產業應用聯盟(TIAA)秘書長龐春霖指出對于智能汽車和智慧交通而言,傳感器、通信技術猶如左右兩只眼睛,發揮不同的作用。目前,圖像傳感器、毫米波雷達、激光雷達這一“左眼”因技術原因,無法保證全天候、全地形條件下對目標100%的識別,因此必須依賴車車通信技術這一“右眼”進行補充,雙目才能達到1.5的視力水平。
走向世界的中國通信技術
美國在科技方面一直處于主導地位之一,5G自主車車通信技術也不例外,美國主要以其中專用車車短距離通信技術(DSRC)為主。但由于價格、成本、功能和性能的原因,以及雙向通信的制約,在智能汽車上應用仍舊緩慢。
最近幾年,中國通信技術不斷取得突破的基礎上,通信企業所提出的基于4G通信技術的LTE-V開始綻露頭角,并在2016年先后通過歐洲試驗測試和3GPP等國際標準化組織的認可。
2016年7月和11月,在亞太電聯和國際電聯會議上,智能交通全球頻率統一(WRC-19 1.12)議題中國提案牽頭單位:車載信息服務產業應用聯盟(TIAA)首次以《中國智能交通新技術的產業發展和市場應用》的報告方式,提出中國對于LTE-V技術的看法和建議,引起國際主流國家的強烈反響和高度關注。
本次啟動LTE-V無線技術和頻率劃分研究試驗工作,均表明中國已經開始全面布局基于5G的自主車車通信技術。通過此技術可提升中國智能汽車、車聯網領域的核心競爭能力,支撐中國自主技術成為2019年世界無線電通信大會(WRC-19)智能交通系統全球頻率統一的核心提案,推動中國技術走向世界并搶占前沿市場。
漢版無人駕駛技術已上路測試
駕駛員“甩開”方向盤,放開油門、剎車,汽車在三環線上自動行駛58公里。位于光谷武大科技園的武漢依迅電子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簡稱:武漢依迅)發布“高精度北斗自動駕駛技術”,測試車輛還在三環線上進行了試跑。
這輛自動駕駛汽車由一輛普通的東風小汽車改造而成。車頂上有雷達和北斗接收系統,車前擋風玻璃上有兩部雙目識別相機,除此之外,外觀與一般小汽車并無異處。
啟動自動駕駛后,駕駛員雙手離開方向盤,腳也離開剎車、油門,汽車按既定好的速度行駛。遇到匝道、拐彎,方向盤自動修正、微調。車輛還可以變道,遇到突發路況車速快慢自動調節。
據介紹,測試車輛從光谷二路路口至武漢火車站行駛一個來回,全程共計58.2公里,耗時40多分鐘。
武漢依迅成立于2003年,是一家專注于衛星導航系統產品及移動位置服務運營的高新技術企業,自制研發的自動駕駛技術則依靠5G網絡與北斗高精度實時聯動:將數據計算和存儲等功能從車端移植到服務器端,既降低了單車應用成本,又使車載計算機的運算量更小,從而提高了可靠性。
硬件方面,武漢依迅利用車用普通雷達、雙目識別相機,雙接收器、雙天線、網絡地基增強等手段,能夠滿足自動駕駛時的路況識別與處理需求,而成本則能大大降低。
接下來,武漢依訊公司還將聯合多方繼續進行測試,測試完成后,計劃在蘇州工業園內投入200輛經過自動駕駛改造后的汽車,作為員工通勤用車,并開展分時租賃業務。
結束語:2G屬于文本時代,3G屬于圖片時代,4G進入視頻時代,那么,5G則第一次將人的連接全面延伸到物的連接,開創萬物移動互聯新世界,無人駕駛時代已全面到來。汽車也將不再是單純的交通工具,而會變成人們移動的工作、娛樂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