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6-12-13 瀏覽量:
信息和通信技術的進步,支撐著城市的建設由工業型向智慧型的發展;各種網絡技術的高速發展,為無處不在的連接提供可能;云計算技術為數據的共享、整合、挖掘和分析提供可能;統一通信與協作為跨部門的相互協同提供技術支撐,提高城市管理和應急的效率。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資本+大數據+平臺化”可能會成為未來智慧城市發展的主流商業模式。當前智慧城市發展存在哪些問題?智慧城市成功的商業模式要具備哪些要素?
城市大數據運營路徑
嫁接資本市場形成產品化
城市大數據的核心要義有兩點:一是城市大數據自身,二是圍繞城市大數據的大數據技術。城市大數據是城市信息化過程中的產物,是城市推進智慧化進程的主引擎。當前,城市大數據發展面臨兩個挑戰:怎么解決大數據里存在的問題、怎么用這些大數據解決智慧的問題。
城市大數據的獲取。當前,城市大數據更多的是盯住了政務的大數據、政府系統的大數據,不是城市自身的大數據。舉個例子,我們測量的是人體的輸出數據,而不是人體自身的數據?,F在城市大數據輸出的也是過程數據,不是城市自身數據。所以要想獲取城市自身數據,需要部署智能傳感與物聯網。
隨著技術的發展,工業加速融合,萬物感知成為可能。需要構建起一個能全面感知城市各項指標的IT支撐體系,從芯片到傳感器、到網絡、到平臺等。這就涉及投資的問題,實際上不可能什么數據都是政府或者企業出錢去做,這個模式不可持續。國內很多企業也做了有益的嘗試,比如發揮眾包的力量去解決城市數據的獲取問題,或許可以成為一個方向。
城市大數據如何運營,其實是更為核心的問題。當前,大數據公司估值都很高,但實際上城市大數據成功的商業模式和產品依舊不清晰,比較成熟的也僅是精準營銷和征信模式等。如何解決大數據的良性運營問題,是產業發展不可回避的問題。
大數據必須結合城市發展的各項需求,形成可落地的產品,真正解決各種城市問題,比如交通的擁堵、環境的惡化等,擁有強大的生命力。而如何去推動大數據產品層面的研究,除了一些專業機構外,不妨發動“群眾”、依靠“群眾”。比如與相關院校合作,發動學生們創新,這樣的模式在國外的高校中很普遍。當然,所有這些運營相關的工作必須依靠資本市場,而非行政手段。模式好不好,資本是最靠譜的“試金石”。因此,嫁接資本市場,基于產品化的理念,是現階段解決城市大數據運營問題的主要路徑。
由資本驅動大數據支撐
智慧城市商業模式將成主流
“以人為本”明確了智慧城市的終極目標。對于智慧城市建設來說,有三個階段需要遞進,第一個階段聚焦于“技術”層面,包含著物聯網、云計算等基礎網絡的鋪設;第二個階段屬于“管理”層面,即如何通過大數據將各種網絡管理起來,從而實現有效性的結果;第三個階段才是“人文”的階段,即在智慧城市的建設中是否符合人們的習慣,是否懂得人性化設計等。
真正的“智慧”不僅是技術上的更新換代,也并非只是效率的提升,更為重要的是“以人為本”的實現,即在智慧城市建設中,無論哪個方向都應該時刻追問“是否抵達人本”的特點?!耙匀藶楸尽奔葱枰镔|圍繞著人進行,以人的訴求為出發點,以人的需求為突破點。只有這樣,智慧城市建設才能夠擁有更多人的支持。
那么,如何形成為“人”服務的產品在城市扎根?專家認為,第一,要在本地成立一個智慧城市或者大數據的研究院。如果沒有這樣一個平臺,將很難實現專業的、智慧的資源匯聚。第二,要有圍繞智慧城市以及數據運營發展的一個公司,因為它能夠將智慧城市的運營工作承載,能夠對接后續需要對接的資本市場。第三,在有條件的大城市要構建一個與國內外智力機構相對接的創新中心,目的是為了更高端地創新標準化工作,以及產品化以后的復制。
目前,銀川、沈陽、珠海等地智慧應用落地落得較好的城市,基本都是采用這個模式。這些地方政府大多采用成立大數據局、智慧辦,或以經信委為領導進行推進,而以大數據局為主導牽引的模式越來越成為主流趨勢。那么,如何破解巨額投資的問題?銀川等地借助PPP和資本市場模式,來解決智慧城市前期的投入問題和后續的可持續投入資金問題,正被其他很多城市復制。
有了支撐的機構、資金,那么智慧城市需要構建怎樣的平臺呢?專家認為,第一,智慧城市必須是一個產業的轉型升級平臺,如果這個智慧城市無法實現技術聚集、產業轉型、人才聚集,那么很難可持續發展。第二,智慧城市一定要建成生態平臺。第三,智慧城市還要有人才的平臺,這個平臺的建設要以地方政府為主導牽頭。
上一篇: 新型智慧城市與傳統相比“新”在何處